优秀学生事迹 | 赵雅琪: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6.jpg

还记得在我毕业的时候,我有幸主持了学校2024届的毕业典礼,现场聆听了优秀校友们的发言,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也希望能像他们一样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学习的建议。很荣幸母校给了我这次机会,能够分享我的大学经历与心得体会,希望这些经验能为你们的大学生活带来一些启发。

微积跬步,以致千里之远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败,而是从未努力去做”。大学的时间充满了弹性,或许这是放纵懒散的借口,但对我而言,我更想把它作为大展拳脚、实现梦想的机会。从高中开始,我便坚定了选择数学专业的想法,因为我深知数学的力量在于其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抽象建模能力,数学理论素养更是从事前沿科技攻关的重要支撑。因此对待专业内每一门课程我都会保证100%的重视。

在别人眼里数不清的公式、定理、证明,看不懂的几何、代数、拓扑,在我看来都是有生命力的音节,我连续三年专业第一名,连续7次一等奖学金,取得数学类专业近5年内最高均分,成功保研至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同时,我也是求是书院2018年成立以来唯一一个在本科生四年学制内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本科生。

谈到学习方法,我习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知识框架,将老师课上所讲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并不断延伸,深化理解,在看似复杂的信息中寻找秩序。当然,学以致用同样重要,优异的成绩不是终点,而是探索知识广度与深度的起点,各类学科竞赛便是我探索的第一步。在数学竞赛中巩固专业知识,了解细分的研究方向,在建模竞赛中锻炼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实验竞赛中提高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这些宝贵的经历也在我心中埋下了科研的种子。

锐意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得益于学校广阔的平台,214月份我加入信息与电子学院崔嵬教授指导的慧聚阳光团队,致力于以自研的智能太阳能采暖设备助力乡村发展。2年来,多次跟随团队实地考察,深入山西省方山县等乡村走访调研,我捕捉到现有采暖方式成本高、能耗高的痛点,在与企业负责人沟通交流、向多位行业专家咨询意见后,我们提出“智能聚光”的想法,助力实现随需而动的高效供暖。一次次的实验测试,一版版的方案打磨,产品效果越来越好,团队的默契越来越强,我也逐渐成长为项目的核心成员,作为团队主答辩参加各项创新创业竞赛,完成100余次路演。每次路演前,我都会彻夜准备到凌晨,反复模拟答辩场景,确保用数据和逻辑说服投资人,从技术细节到商业模式,从演讲稿到答辩PPT,反复推敲,力求尽善尽美。

最终,我们团队拿下了全国三大创新创业竞赛市级比赛中的全部最高级奖项。在拿到挑战杯全国决赛的入场券后,我作为北理工队伍中唯一的本科生答辩人拿下国家级金奖,在北理工的主场上捧起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最高集体荣誉——挑战杯,那一刻让我深深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谢学校丰富的资源保障让我们在昂扬向上的氛围里茁壮成长。

这段独特而辛苦的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学会了高效的时间管理,懂得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我深入体会到我的专业知识可以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我认为这正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所在。这些跨学科的知识和经验,也让我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更坚定了我投身科研、服务国家的决心。

青春向党,尽职尽责

在“慧聚阳光”实践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在华北和东北的乡村地区落地了上百套太阳能供热设备。这些设备解决了当地热能利用率低、供暖成本高昂、设备稳定性差等问题,为无数家庭带来了温暖。我们励志成为乡村振兴最温暖的践行者,带着这个信念,我们的项目入选了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并荣获北京市二等奖。这些成绩得到了北京市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发布平台、学习强国、现代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多方媒体的高度评价。看到报道时,我深感自豪,这不仅因为我们的项目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更因为我们真正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也正是在一次次实践的过程中,我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并于2021年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感谢学校提供的机会让我有幸参与到建党100周年表彰等活动。

每当回顾这些经历,我都感受到一股力量在心中涌动,那就是青春的力量。这股力量不仅驱动我不断挑战自我,更激励着我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数语人生,模型万象

从大四开始,我便有幸跟随研究生导师深入探索多模态大模型这一前沿课题。这段科研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科研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次探索与挑战自我的过程。如何在海量的跨模态数据中找到有效的特征融合方法,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难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难中,我学会了坚韧与坚持。面对瓶颈,我和师兄师姐反复讨论、分析问题的根源。我们尝试了无数次的模型优化和参数调整,甚至在深夜的实验室里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最终,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端到端的跨模态特征融合算法。这一算法不仅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模型的局限性,更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色,实现了2.5%6.8%的性能提升。这一突破不仅增强了我们对复杂场景下跨模态信息的语义理解能力,也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数学,是我们刻画、理解,甚至影响生活的一种方式,当前人工智能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我为能够运用数学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解读世界而倍感自豪。尽管科研的道路上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性,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信念。我相信,只要我们怀揣热情,勇于探索,科研的道路将会更加宽广。


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无论是学术研究、社会实践,还是创新创业,都是我们施展才华、追逐梦想的绝佳机会。当然,追梦的路上难免荆棘坎坷,但要学会在逆境中微笑前行,相信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终会眷顾每一个努力的人。

成功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结果。我的成长之路,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与点拨,也离不开同学们的真诚帮助与陪伴。这些支持与鼓励,正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在此,我想深深地感谢母校,感谢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位师长和朋友,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愿我们都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坚定领军追求,勇攀科技高峰,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姿态,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中传承延安根、永铸军工魂、争做领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