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育心”辅导员工作室

为更好适应新时代学生心理发展需求,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工作室积极探索创新,构建了一套融合线上线下、数据驱动、数智赋能与多学科协同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打造“线下+云端”的泛在化教学模式

第一课堂,以《大学生心理素养》课程覆盖全体大一新生,以“慕课+翻转”形式开展教学,增强参与感、体验感,深受学生好评。根据“00后”“05后”学生心理成长新特点,编写了新版教材,录制“慕课”,为全球知名的学分课程服务平台“智慧树”、北京优质课程联盟“融优”平台提供优质心理课程资源。

第二课堂开展实践训练,学生助人自助能力显著提升。工作室每年对近1000名本研心理委员开展系列培训,组织成员编写培训手册;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开展“5·25”“9·25”心理健康节活动30余项,指导学生走出学校开展农村青少年心理志愿服务实践,完成5万余字的实践报告。训练显著增强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助人与自助的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云端体验全面铺开。2020年为适应工作形势变化,打造了集知识讲授、教育宣传、咨询服务、能力训练等多功能一体的云端心理教育体系,推出“心语微课”、“心灵邮箱”、“空中课堂”、“线上咨询”线上项目,“爱理心”公众号年均发布200余篇心理健康推文,累计阅读量18万次。

二、实施“数据+画像”的精准化“五育”融合

利用学校学生综合数据平台、心理素质教育一体化平台等数据基础,提取学生学习、交友、活动、学校适应、职业发展等特征,分析其心理行为特点与发展需求。同时,开展“‘0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成长需求调查”等多项调查研究,初步形成“00后”“05后”学生心理特征画像。根据上述成果,设计“五育”融合育心方案,打造心理精品项目,从“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5个育心维度,联合书院学院先后推出“月映北湖—中秋雅集”“育心园丁养成记”“延河艺术馆心理画室”“力量美学形体课”等特色育心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多形态的心理体验项目,每年参与近2万人次,被搜狐新闻、大学生在线、中青在线等媒体报道,广受好评。

三、开创“AI+”赋能的智能化识别干预

2021年开始着手研发适用于大学生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危机评估工具。2022年率先进行科研转化,搭建了步态走廊测试系统,构建了语音识别大学生抑郁状态的工具模型,并应用于新生心理普查、新生体检、全校学生排查、日常心理咨询辅助评估等场景,提高问题筛查效率,提高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率和精准性。2025年探索搭建多模态心理状态评估系统,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心理健康与咨询服务。

四、构筑“一站式+心理”的全息化育心空间

指导书院社区创建多功能放松训练室、心理辅导室、艺术疗愈室、沙盘治疗室等心理教育环境,积极推进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育心功能。在部分社区建设具有自主性、互动式的心灵驿站,学生不出宿舍楼,即可实现在电脑PC端自助开展心理状态语音自评测试。工作室还在部分书院社区设置了身心训练设备,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自助身心放松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其身心状态,促进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五、工作室创新成果与实践优势

近年来,工作室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积极探索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心理工作模式。其中工作室成员以“AI赋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为主题,获批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北京市高教学会课题的2项课题立项,建构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模型,形成了人工智能排查学生心理异常状态的工作流程,为开展大规模、无扰式、高效率的心理排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是打造优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工作室牵头,组织编写符合“0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材,获得学校十四五教材立项,同时录制配套的慕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学习资源。此外,着力培养提升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组织辅导员参与集体备课,统一制作课件,为辅导员走上课堂给予专业指导,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推进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助力书院社区智慧育心。在教育部评选的一站式社区中,我校获得5个优秀成果,其中2项与智慧育心相关。工作室与书院协同联动,在社区建设心灵互动驿站、配备身心训练设备、布设步态走廊、动感单车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信息化的身心调节服务。

四是推动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带动兄弟高校共同体验智慧育心成效。2024年6月工作室骨干成员在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课题推进会上,向全国40余所高校分享了“AI赋能心理危机工作”的研究成果;11月在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心理工作分论坛,做“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报告,广受好评。2024年秋季学期,面向北京近20所高校进行宣讲,并在4所高校实地推广应用,发挥工作室智慧育心的辐射引领作用。

五是科技赋能育心工作,推动标志性成果产出。在工作室团队的努力下,产生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其中“科技赋能心理育人工作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荣获第七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一等奖;我校入选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慧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学业困扰不用怕,学习锦囊来帮你》入选全国首批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征集展示;学生心理队伍获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五育”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2024年首都高校心理健康季“最佳组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