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学“学思研”辅导员成长工作室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高超来校,作题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若干思考》的专题讲座。部分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学工部部长助理、学服中心副主任、各学院辅导员代表及工作室成员参加本次学习交流活动,活动由工作室主持人,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郭惠芝主持。

图为高超作专题分享
高超系统阐述了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指出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必须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善于从学生思想动态、育人实践难点和时代发展热点中挖掘提炼研究课题。她认为,科研能力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支撑。围绕“如何在思政工作中形成科研思维”这一主题,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问题意识,从工作实际中发现真问题、深化真问题、研究真问题;二是注重实践与科研的双向赋能,充分发挥辅导员贴近学生的独特优势;三是聚焦工作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彰显科研内容的现实价值。
在课题申报与研究设计方面,她提出,选题应把握“以小见大”的原则,从具体工作实践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命题;概念界定要精准严谨,研究内容应主线清晰、逻辑严密、论证透彻。与此同时,研究方法的撰写不宜流于形式,要避免简单罗列方法名称,而应结合课题实际,阐明方法具体的应用路径与实施策略,彰显研究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辅导员围绕课题申报思路、跨学科研究路径、数字思政建设等话题踊跃提问、深入提问,思想碰撞不断。针对理工科背景辅导员如何将专业特长融入与思政研究相结合的问题,高超建议要立足学科特长,充分发挥理工科在研究方法、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在交叉融合中寻找创新点、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图为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本次学术沙龙主题鲜明、内容详实、案例生动,为我校辅导员突破科研瓶颈、深化理论思维、实现职业发展提供了系统指导与实践启示。与会辅导员一致表示,对科研选题、课题申报和研究实施等关键环节有了更加系统且清晰的认识,坚定了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深化科研探索的信心与动力。北京理工大学“学思研”辅导员成长工作室学术沙龙将持续深化辅导员科研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依托“延河”辅导员研究中心,通过名师指导、经验交流、实践训练等相结合的多维形式,全面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助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个人简介:高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北京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承担本科生“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课程和研究生“党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获得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形势与政策”一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多项。